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成果荣誉 >> 教学成果 >> 正文

双创导向的地方普通院校IT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区级特等奖)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6-22 [来源]:: [浏览次数]:

负责人:元昌安

主要成员:彭昱忠、陆建波、覃晓、闭应洲、邓育林、李文敬、黄予、苏毅娟、龙珑、莫永华、潘颖、戴智鹏、蓝贞雄、熊冬春、容青、郑小军、张霞、赵银军、胡宝清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背景

1、自1992年开办计算机专业始,紧扣时代脉搏、探索既满足社会需要又适合我校学生发展潜力层次的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历经多年探究与实践,创造性地构建了以双创为导向、“产学研用”为切入点,“三个课堂为一体,多维平台联动”的创新应用型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地方普通院校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契合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需要破解的具体难题,主要包括:

1、民族地方普通师范院校IT专业生源天然特性是基础薄弱、参差不齐,对因材施教要求尤为突出。

2、适应地方普通师范院校IT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物化手段缺失。学生对应用创新出现畏难情绪,导致创新能力提高难见实效。

3、“产学研”合作是个社会性普遍难题,地方普通院校更是难上加难!急需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提供最为重要的平台和实战基地。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针对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契合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需破解的具体难题,总体教学改革思路为:“三课堂”协同培养体系“多维平台”融合与联动培养机制、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库、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一)针对培养方法单一,因材施教不能落地的问题,革新“三课堂”协同培养体系和构建“多维平台”融合与联动培养机制。

  • 通过将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协同作用重塑第一课堂;

  • 以校内各类课外学习活动,实践与创新“多维平台”及其融合与联动培养机制来打造第二课堂;

  • 以新型“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平台构建第三课堂。

  • 将这三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多层次一体化地培养IT类专业人才,使培养机制对社会、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更具自适应度。

通过新型高效的“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平台和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引导、鼓励和扶持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成果孵化,形成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

(二)加强核心资源库建设,打通三个课堂,解决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物化手段缺失问题。消除学生应用创新的畏难情绪,增强应用创新的自信心。

核心资源库具有三大功能:

(1)基本功能(第一课堂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IT类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中资源重用问题,为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提供支持;

(2)扩展功能(第二课堂的应用):在第二课堂参加各类竞赛和利用3I室等平台进行小型项目设计时的资源调用,提高学生的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

(3)智能模型库功能(第三课堂的应用):重点解决“产学研”合作进行重要创新项目研究时的资源调用,为学生进行重要项目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支持。

(三)以“互利多赢”为基石,“产学研用”为切入点,创建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1、创新合作机制:以“互利多赢”为基石,构建问题导向的新型校企合作机制,从课题合作研究、知识产权合作共有、科技进步奖合作突破等实现多方共赢局面,形成良性“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

2、搭建有效平台:与多家高新区管委会和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中科曙光公司签定共建大数据学院协议,深度产教融合。

3、促进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合作途径,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三、成果的创新点

1、创建“产学研用”新型校企合作特色IT人才的培养机制

校企双向参与、互利互补,方案共定、基地共建、师资互派、文化互融。以热点社会问题、重要技术问题为导向,进行科研项目与生产教学的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多赢。

2、创新“三课堂”协同培养体系

重塑、打造和构建了三课堂体系,并将这三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多层次一体化地培养IT类专业学生,提高IT人才培养对社会、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自适应度,提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发掘“多维平台”融合与联动培养新途径

通过建设和发展学科基础平台、校内品牌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平台、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平台、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平台,以及新型“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平台等六大平台,多途径、全方位协同培养高素质双创应用型人才。

四、物化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一)本课题所获的部分物化成果简介

理论成果:

  1. 出版了《地方高校双创型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专著1部;

  2. 在《中国电化教育》、《实验室研究与探索》、《计算机教育》等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发表系列论文40多篇,共被引用200多次;

实践成果:

  1. 校企合作省部级以上重点科技开发项目11项,获科技进步奖8项。

  2. 本科生发表(含参与)学术论文5篇(其中ISTP收录1篇,中文核心1篇),本科生开发(含参与)的软件系统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专利近30项;

  3. 获广西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卓越)课程3门;

  4. 编写出版相关教材5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人才培养的方案、措施和管理办法;

  5. 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50项、省级奖50多项,其中获创业类竞赛奖近20项;

  6. 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国家级25项、省部级近50项,其中创业实践类项目10项;

  7. 搭建了优秀的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8个,包括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室/基地4个和学生创业实践类协会与创业文化活动平台4个;

(二)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校内的推广应用效果

  1. 在校内计算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7个IT相关类专业进行应用实施,并向全校其它专业推广本课题的全部或部分教学成果。直接受益学生达3000人以上;

  2. 毕业生就业率达从2014年91.8%上升到2016年的95.5%。毕业生创业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创建企业数十家,其中高新企业19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毕业生就业于华为、超图等国内著名IT企业,获得众多用人单位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获上级领导、同行专家和用人单位充分肯定和赞许

  • 2008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专家对我校在计算机等IT类专业实施本课题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

  • 在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年度工作汇报会议上,我校李丰生校长作为全国2个代表高校之一作了特色案例分享报告,获得教育部与会领导和全国各高校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许!

  • 成果得到包括华南师大、深圳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广西大学等高校计算机学院院长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成果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地方高校IT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和很高的推广价值。

3、成果在地方院校进行了推广,获得兄弟院校充分肯定和推广应用

  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8所国内高校派人到我院相关专业考察和交流10多次。

  2. 先后应邀到江苏理工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等高校做相关主题报告。并在近几届的广西本科院校计算机学院院长联席会上作主题演讲。

  3. 区内外15所兄弟院校借鉴了本成果,发挥了成果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教学成果在以上院校的推广应用,受益面达万余人之多。

4、引起社会和上级的广泛关注

  1. 媒体关注:引起了人民网广西新闻频道、人民网广西频道科教文卫频道、中国商业期刊网、广西新闻网、广西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并进行了报道肯定与赞许,并获搜狐网等众多著名的网站的转发报道。

  2. 教育部关注:引起了教育部和曙光公司的关注,广西师范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应运而生,为我校IT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又一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