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教育技术系第一次学术沙龙纪要

发布者:林雯 [发表时间]:2016-1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来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曙光大数据学院 编辑:林雯

学术交流,思想碰撞

——教育技术系学术沙龙纪要

(2016-2017学年第一期)

经过紧张的前期准备,本学期的教育技术系第一次学术沙龙活动在周五晚上如期举行。活动旨在为在校教育技术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熊冬春、林雯、杨满福、郑小军等四位硕导以及教育技术系全体研究生。研二的吴淑青同学担任了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研三的韩徽、李雅丽,研二的沈竞分别做了主题汇报。

主题一:“微课制作中的视频抠像技术”

首先上台的是14级的韩徽,韩徽同学分享了他近期的研究“微课制作中的视频抠像技术”。韩徽同学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针对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了视频抠像在微课制作中的重要性。接着对比了四种视频制作软件的难易程度,为大家在制作微课时运用何种软件进行抠像提供了参考。韩徽同学展示了关于视频抠像技术的微课和论文。

杨老师对韩徽的主题分享内容进行了评价,建议技术和理论要相结合,区分微课制作“平民化”和“专业化”两种路径。郑老师指出希望通过实践,进一步归纳总结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找到写技术类论文的模式。熊老师则从技术问题方面提出了疑问,老师同学们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主题二:MOOC课程“微课设计与制作”的讨论区内容分析

李雅丽同学以MOOC课程“微课设计与制作|”讨论区的数据为基础,对学习者的社会性交互活动进行了分析。她首先界定了社会性交互的概念,分析了讨论人数的变化情况以及讨论内容的特征,并向老师同学们抛出了问题:如何实现关键词的频次检索?

杨老师分享了自己研究的经验,建议用人工方式做内容分析准确性会更好。林老师认为MOOC后台留下了大量的数据可以充分利用,要将实践和研究相结合,要有研究的思维和方法,鼓励同学们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撰写论文。林老师建议在《微课设计与制作》用问卷星获取学员的相关数据,使研究更有说服力和参考价值。精彩的分享和讨论也引发了在场研究生们的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

主题三:MOOC课程“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行为分析

最后上台分享的是沈竞同学,她对MOOC课程《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呈现该课程的注册人数、视频学习时长、点击率、考核结果等数据,分析了学员的学习行为,并提出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杨老师建议研究生在做研究之前要看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 建构论文框架,不能停留在纯数据或纯技术层面。郑老师建议研究要以小见大,可以针对学习行为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台词。鼓励同学参与实践,进行研究,并巩固理论基础。

最后,林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感谢主讲同学付出的努力,表扬了同学们的积极与热情,肯定了学术沙龙举办的意义。同时,林老师还引导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收获,同学们纷纷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想。